看看人家说的“。。。见过败家的,没见过这么执着地败家的”,不过说完后,就诱导导我们去败家



说了这么多,怎么选择镜头呢?

选择镜头有两个要素,第一,你想拍什么。这个问题对于作家来说,就是你想写什么。在历史上,什么都能写的作家好象没有存在过,所以你也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拍好;这种想法特别不现实,尤其是见很多弟兄们吃糠咽菜倾家荡产大枪小炮地都配齐后,我真的有点肃然起敬:见过败家的,没见过这么执着地败家的。

第二个要素是看最大光圈的表现。对最大光圈的要求起码要达到能用的标准。能用的标准里面比较基本的要求是成象要结实。尼康1.4的标头,我一直当2.8来用,为什么呢?因为这个头到了2.8才能用。还有一些副厂镜头,最大光圈的表现,如果用惨不忍睹来形容,可能都委屈了这个词儿。副厂镜头便宜,是有代价的,佳能尼康也能做这样便宜这样恒定光圈的镜头,问题是,做完以后怎么办?还在江湖上混不混了?

最大光圈能用,完全合乎这个标准的只有徕卡。其次是蔡司,做点小花样,把有些头弄的很风格,顺便掩盖一下最大光圈的表现。佳能的35/1.4和尼康28/1.4,风传也是最大光圈能用的镜头。

玩摄影,走两个极端最快乐。一个极端是类似LOMO主义的,不在乎相机的成象,只在乎拍摄的内容,随便什么相机什么焦距,能拍就行,能用就行,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意图,用什么都无所谓。我觉得布勒松就是非常LOMO的一个好同志。

另外一个极端,有点类似于收藏家,把好东西都收罗来,慢慢品尝。拍不拍照片无所谓,就象收藏名表的一样,用它看不看时间无所谓,看时间的话,两元钱的电子表就很好了。这些人更多的是关注相机的本身,摄影只是其附带的一项功能。收藏相机是非常考究功底的,色影无忌有不少二串子的大师,有时候真挺替他们担心的。

康太师的镜头,不算G系统,用过五六个,M系列我只有两个,50/1.4和25/2.8。50/1.4买过三个,第三个是最近才买,一个丢了一个送人了,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枚镜头,便宜又大腕。买25/2.8,纯粹是因为崇拜大师寇德卡,很喜欢他25毫米镜头下的视野和描写。关于镜头,我没有专业的知识更没有专业的论断,只是说自己的感受,就不麻烦诸位斧正了。我感觉用镜头,一定要用透了,一个镜头,你用上几年,就用这一个头去拍,对摄影的理解会有相当的益处。
理解二字很重要。对器材要淡一点,不要总把目光放在器材上,用什么器材和你拍什么片子,没有必然的联系,数码不数码的和好片子也没有关系。如果你有能力,我会劝你上最好的器材,没有的话也无所谓,用笔写和用电脑码,都不影响文学的艺术性,更何况现在的镜头,怎么也堪比50年前的吧?


本贴由 利布 于2005-11-23 12:36:17发表。该贴仅代表 利布 个人观点。
处理
相关帖子

用户名
密码


标题:* (最多100个汉字)
正文

HTTP链接名HTTP链接地址
图片链接 上传 上传